媒体反思包头巨商金利斌之死 负债14亿逼其自焚
loola / 2011-05-20 09:55:13 / 中华工商时报
     

           金利斌走了,留下一大堆遗产。这些遗产大体分三类:巨额债务;连锁震动;纠结反思。从一个小商小贩,发展成经济规模吹成数十亿的民营企业,惠龙集团是包头人所

           尽知的一个品牌;从成功辉煌到断缆崩舟,该集团的领军人物金利斌也是中国无数民营企业家的一个缩影。

           如今,以自焚的形式结束自己一生的金利斌,更多留下的不是烈火中的凤凰涅槃,而是让无数讨债无门的心惊胆寒。

           仿佛还是昨天,2010年的春夏,金利斌邀请记者参加他旗下最大的投资项目——福禾豆业的一个庆典仪式,仪式中的锣鼓喧天、彩旗飘荡、领导举杯、群星欢唱的情景似乎还历历在目。

           如今,这个福禾豆业的厂房已经人去楼空,连个起码的看门望锁的人都没有。满目荒草中,耳边想起金利斌去年酒后推心置腹的一句话:我已经把全部希望都赌在这个项目上了,明年若成功,将一片光明。如果失败……他当时没有说完如果失败会怎样。只记得那天记者把他的慨叹转发给包头一位资深企业家的时候,这位企业家当时就说:我感觉金利斌此赌必输!

           面对现实的是,曾经上演传奇的金利斌如今已经成了离歌,在死了都要债的身后尘埃中,不得不让世人荡起对惠龙集团和他本人的三重反思。

           错误决策是怎么制定的?

           哈佛管理学中有一条铁律:企业的成功,80%在于决策,20%在于管理。

           可惜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企业培训中,更多的企业家的精力倾注在如何加强管理和员工素质能力的培训上,却舍本逐末地忽视了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方向。君不见台前幕后的企业家慷慨激昂中,更多的是他们如何加强管理、如何加强培训的成功经验陈词灌满了我们的视听。

           毋庸置疑,金利斌在惠龙集团发展到如日中天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一个决策错误。

           1967年出生的金利斌,走过和国内很多民营企业家一样的攫取第一桶金的道路。他卖过水果、报纸,贩过蔬菜、百货,并在上世纪末代理一个品牌话梅瓜子,获利数十万元,完成了从小贩到商人的转变。此后,金利斌的经营决策始终专注于他比较熟悉的食品领域的代理营销。

           2002年,包头惠龙公司正式成立。历史的机遇让金利斌代理当时区域性销路不畅的伊利液态奶,短短几年,奶业的销路顺畅和包头地区最大牛奶品牌代理商的实惠,使得金利斌赚了个钵满盆满。

           借此东风,惠龙集团一路下来,把主业定位在经销各类食品、烟酒品牌代理的商贸、物流的产业链上。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旗下的洗浴、超市、矿山等多元单位。可以说,惠龙走到2006年时候,基本处于稳健发展的良好态势。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决策的岔路让金利斌觊觎起上市公司的圈钱梦想。2006年-2007年,中国股市上演了一批上市企业的“凤凰传奇”。金利斌也毫不例外地思忖起如何以新的产业项目玩一把上市圈钱的“爱情买卖”。

           于是,在一些专业为企业包装上市的公司机构的怂恿下,在自己身边幕僚的齐声附和下,福禾豆业这一目标为3年后光荣上市的项目,拉开了头脑发热的“赤壁之战”。

           国泰君安的一位知情人士说,豆业说白了就是把大豆加工成各种眼花缭乱的食品的产业。这种产业因为贴近农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备受欢迎的惠农项目。但是对于市场来说,即使是维维豆奶这样的老牌企业,也是在微利润甚至环节性亏损中艰难生存。你见过身边有多少人在大嚼豆子的膨化食品?百姓消费豆制品最多的还是自己身边当天新鲜的豆浆和豆腐,指望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带来暴利有点奢望,指望上市圈钱,更不是想上市就能上市的现实理想。

           从2007年底到金利斌出事,福禾豆业的各种广告、LOGO充斥着包头地区的几乎所有传媒,国内演艺界的范冰冰等大腕们也纷至沓来以各种文艺形式为福禾豆业捧场。“包头十佳财经人物”、“共和国经济建设元勋”、“感动包头人物”等称号绶带般挂满了金利斌的身上。出入各种场合的“金总”也总是春风满面,言必称未来销售目标是百亿。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只测量决策智商的体温计测量惠龙,那一定呈现的是高烧状态。只是最后,帮忙造势的N多媒体在慨叹尚有大量广告欠款没有收回的时候,金利斌就已经从“感动人物”成为了“震动人物”。

           巨额债务是怎么形成的?

           如今在包头,几乎人人都知道金利斌是被巨额债务压垮的,坊间传说的巨债版本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民间借贷、资不抵债是各种版本的共性。

           最权威的当然是警方的结论,根据包头市公安局经侦队的调查定性为:金利斌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而自焚。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单位犯罪”。

           记者调查,金利斌的民间融资起步于2004年,但超限度“发烧”几乎是与福禾豆业项目的起步同时开拔的。一个号称投资5个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一个急于在三年内想上市的企业,光靠概念是不行的。

           粮草告急,光靠银行也是不现实的。一位商会主席告诉记者,包头的银行全年贷款九成是贷给了当地国有企业,而当地民营企业所能分到的银行贷款只有不到10%的蛋糕。到了惠龙嘴里,恐怕更少了。

           于是大量的资金缺口驱使金利斌开始走向高利吸收公众存款的无尽深渊。

           应该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经济最发达的呼市-包头-鄂尔多斯这个金三角城市圈,近年来,民间融资和高利借贷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一位深谙内里的政府官员告诉记者,仅包头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去年就达五六百亿,而民间资本最为活跃的鄂尔多斯市甚至达到一千多亿。

           客观地从金融学功效意义来说,不能单纯用好与坏来直接评判内蒙古这种民间资本的流动局面,一方面,正是由于大量民间资本的借贷流动,使得千万家民营企业得以冲破从正规银行贷款难的瓶颈,在金融危机、市场萎缩、通货膨胀的逆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从而解决了地方大量的民生就业和税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资本的流动方式和资信保障存在诸多的风险可能,因此,无论是对违规揽储的公司而言,还是对牟取高利借贷私款的民众而言,都面临着多种覆水难收的危险和隐患。

           可以肯定地说,金利斌绝对不是这支民间借贷大军中的顶级人物。他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资金链最终断裂的非法融资的缩影。

           调查发现,金利斌吸收的民间集资达1596人,其中社会人士1098人,单位职工498人。另外还有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借贷。总计负债达14亿多之巨。

           相关人士透露,其集资利息从一分到五分,这里所说的一分五分是当地民间资本利息的行话,实指月息是1%和5%,也就是说如果契约是3分利息的话,那么如果你投放100万放在金利斌那里,每个月光利息就可以拿到3万,一年连本带息就是136万。

           还有比金利斌更牛的大巫,一位已被公安机关抓捕起来的原包头河北商会的副会长,竟然能放出月息一毛的收储高利,也就是10个月就可以实现资本翻番。这种天方夜谭式的诱惑,竟然能让许多人真以为遇见了天上的馅饼。

           在这场圈钱运动中,一家星级酒店老板为金利斌从浦发银行担保贷款5000万元。但是最后流到金利斌账户上的据说只有1000万元;一位外号叫“小四子”的人,为惠龙借贷一个亿;固阳县某企业家为金利斌融资5000万元;一位名叫张凤雄的人借给惠龙4500万元;包头市东河区一家典当行以个人名义为其贷款一个亿,在金利斌死讯传出后,这家典当行立刻遭遇了疯狂挤兑……还有一些处级公务员、国企的厂长、金融从业者也都纷纷把自己多年的储蓄借给他们眼中身价不菲的惠龙董事长。更有甚者,一些人不惜挪用公款、亲友私款,纷纷踏入这场圈钱的泥潭。

           一首歌词被这样篡改:不是你不小心,只是诱惑难以抗拒,不是我存心故意,只因无法防备自己。

           谁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利斌最终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以死谢债,以死谢幕。

           警方给出的鉴定结果系自焚自杀,并且通过DNA比对鉴定后,认定死者就是金利斌本人。警方透露,金利斌在自焚之前留下了一份遗书,部分内容是种种苦衷的倾诉,并希望政府买单。

           金利斌自焚后不久,刑警和经侦支队有关人员都分别进驻惠龙集团总部,调查取证,封存账目。包头市公安局开始对惠龙商贸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侦查。

           金利斌的死留下许多纠结和迷惑,留下许多遗憾和反思。

           但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则凿实值得反思。

           是最后几波巨债的追讨吗?坊间有传在金利斌死前的最后几个月内,一些债主采取了一些“非常”的手段追讨,但似乎没有足够官方证据表明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其中某些粉墨登场、债权怪异的担保信贷或风传中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债权纠纷吗?这恐怕只有公安部门经过缜密的侦查后才有权作出结论。

           但是从反思意义的另一种逻辑角度看,这根稻草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更可能是一只看不见的氛围之手。

           实践有时候不仅仅能检验真理,也许还可以检验假说。

           这根稻草会不会藏匿在当地国有金融机构的融资环境中呢?假如民营企业从国有银行中融资的条件更加宽松,假如金利斌式民营企业者正常发展的需求能获得更多合法依规的低息金融资本支持的话。骆驼是不是还会走得更远?

           这根稻草会不会藏匿在法规残缺、漏洞百出的民间资本疏通性金融监管体系中呢?当骆驼不得不在风险很高、负重很大的资本沼泽中取水觅食的时候,谁能知道本不是最后一根稻草的稻草,也一样可以和骆驼一同坠入泥沼呢?

           这根稻草会不会来自包头民营企业的政策环境中呢?假如在金利斌铤而走险的项目上,有更多的来自部门的手帮他扶上马送一程,抑或警示他勿上马走麦城呢?

           在金利斌圈钱运动的背后,有怎样的非法融资环境和利益集团掣肘惠龙这匹骆驼的生死绝唱呢?

           贪婪真是个好东西,为什么会有一千多个人相信,只是从事再普通不过的产业的惠龙集团会有如此高的利润回报呢?违背常识的东西为什么在贪欲面前会变成金条稻草呢?如果没有诸多高利诱惑下的众人拾柴,会不会有金利斌负债自焚的火焰高呢?

           这根稻草会不会来自惠龙集团本身,来自金利斌本人呢?假如他有更明智的发展决策;假如他有更理性的融资手段;假如他有更好的张良、韩信做幕僚高参而不是赵高、蒋干伴君行呢……?

           也许有人说,人都死了,再有那么多假如又有什么用呢?

           真的没用吗?又有谁能否认在包头,在内蒙古,在全国各地,还有更多貌似很强大,看上去很“美”,暗地里却在苦苦挣扎抑或意乱情迷的金利斌式民营企业家还在艰难跋涉呢?

           下一个是谁?!(本报记者 罗寿博)

           金利斌 给谁敲响警钟

           作者:文雪

           抓住一手好牌,打好,不算赢家;抓住一副坏牌,把它打好,才算赢家。这是包头企业家金利斌生前曾说过的一句话。有着如此不服输精神的亿万富翁,面对上亿巨额债务竟然选择自焚这样极端的方式输掉人生,如此结局恐怕出乎所有人意料。金利斌的人生悲剧,难免让人扼腕。

           金利斌的身后,除了号称资产逾25个亿的惠龙集团和2000多名员工外,还有约合14个亿的债务,其中,民间高额利息融资高达12.37亿元。

           且不论这起轰动全国的事件背后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幕和隐情,抛开那些或多或少难脱干系的监管体制、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不谈,“包头商界神话”金利斌的悲剧都值得同在商海打拼的企业家们思考:究竟是谁为这个亿万富翁打开了地狱之门?企业家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企业?如何稳打人生这副牌?

           做好一个企业不容易。在商海里扑腾,哪个企业家没尝过“摸到鱼,也被水呛”的滋味?据报道,出身贫苦的金利斌敢想敢干,也经历过大起大落。近20年的摸爬滚打,他终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王国,拥有十几家分公司,集万千荣耀于一身。然而,由于过度扩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惠龙集团大肆开展民间借贷。据相关媒体报道,若不计复利,按年利计算,金利斌支付的利息高达240%至360%,较存在银行的利息高出上百倍。几年来,惠龙集团平均每年高息融资都在两三个亿,每天需支付的利息就得500万元,坊间则传每月偿还利息须两个亿。

           企业家过度负债,甚至不惜借高利贷,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如此举债,令人触目惊心。每天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500万元,企业何以为继?惠龙集团的债权人不但自己放贷,而且还“发展下线”,将自己的亲戚朋友纷纷拉拢进来,由此编织出了一张从公务员、餐馆老板、教师到小商小贩几乎囊括包头各个阶层的上千名债权人巨网,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可以肯定的是,金利斌之死引发的金融余震才刚刚开始。那些深陷其中的商业银行、农信社、典当行、担保公司以及上千名普通民众恐怕都难以从金利斌留下的烂泥潭中安全抽身。由于有官员巨额资金参与融资,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已经同步介入金利斌自焚案及融资案调查。据称,现在的包头,各种关于有人已经被调查、双规乃至逃跑的传闻满天飞。

           还可以肯定的是,国内不止一个金利斌,也不止一个惠龙集团。那些看似强大、风光无限的企业帝国,又有多少正在过度负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巴菲特说过: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经警告说,国内企业的通病是浮躁,手上现金流占总资产比例达到1%的企业寥寥无几。而相比之下,香港“四大天王”新世界、恒基、长江实业、新鸿基等的资产负债率却只有20%,高现金流占总资产比例的5%到15%。如果你们问这些老板,他们这么多年来做大做强的秘诀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是保守的心态。”

           金利斌的悲剧告诉我们,企业举债一定要量力而行,企业的扩张一定要有前瞻性。一个好的企业并非越大越强,越多元越强。惠龙集团涉足的行业可谓是五花八门,从食品物流到会馆俱乐部、洗浴,从连锁超市到矿业、奶业,再到投资公司,盲目的多元化成为一个陷阱,让企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一个好的企业家无疑应该是一个清醒的掌舵者,既要让船行得快,更要面对风浪捱得住。只有克服浮躁的投机心理,在合理负债的基础上采取稳扎稳打的经营管理思路,才能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京ICP备09100613号 版权所有:北京好心好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