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心伤不起” 当中等收入阶层患上忧虑症
lway / 2011-09-13 09:15:40 / 卓越理财
     

      文/鲲辽

      “哈哈,谈到收入,为什么不说说支出?孩子上学?住房?”

      “都中产了,股票跌点儿就跌点儿,那么抠干啥”

      “严重滞后的标准!中等入的标准是1350-3100元每月,那么中等收入就是节衣缩食,吃不起猪肉、花生,逛不起商场,养不起孩子、车子,供不起房子,看不起病的穷人。我是中等收入,我是穷人。”

      以上这些网友的调侃,正是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话题的起源来自于一份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8月3日发布的2011版《城市蓝皮书》。根据书中提供的数据,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其中北京、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分别达到了46%和38%。

      这一高比例引起质疑,更有争议的还是下面这个标准:书中对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注意,是年可支配收入,确定为1.63万元至3.73万元之间。

      按照社科院的报告,2.3亿人处于“中等收入阶级”。 然而,这1/6人已经处于中国国民中收入中上的人群,就生活状态来说,只能说是中产阶级的候补群落;而按照西方定义,那些不为房贷所扰、有车代步、有旅游习惯等阶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的雏形。

      诚然,没有必要照搬西方的标准,我们也不必纠结于中等收入离中产阶级还有多远。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中等收入阶层还是中产阶级,都患上了一场“心的感冒”,而这些引发感冒的病毒——各种各样的忧虑正越来越多困扰着他们。

      中等收入忧虑症

      病状一:通胀吞掉财富。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和今年一季度相比,中国上半年包括GDP增速在内的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物价指数居高不下。高物价使民众的“荷包”缩水,也令中国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感到物价带来的压力。瑞信集团近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预计8月物价上涨的比例,比上次调查时有所扩大,从收入阶层看,中等收入人群的通胀预期更为强烈。

      病状二:未富先老。中等收入阶层养老到底要准备多少钱?取决于你怎样定义生活。例如,渣打银行对中国177位精英人群的调查表明,平均需要挣得370万美元(约2400万元人民币)方可富足退休。

      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形象地说,如今每十人中有一个老年人,而40年后,每十人中老年人数量可能会达到四个。

      如何赚够养老钱,已经成为摆在中等收入阶层面前的一道难题。

      病状三:子女费用差不得。从准备要孩子,到住院生产,再抚养教育环节,都要产生费用。仅就剖腹生产来说,一线城市住院期间的各项费用普遍都在5000元以上。如果把这个费用与抚养孩子的全部费用相比,那连一个零头都算不上。当你的孩子读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那最晚已经是20多年之后的事情了。那个时候的费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可能会超出我们现在“静态的预测结果”很多。这么说来,即使按50万元计算,可能还是比较保守的了。

      病状四:投资无门空悲叹。股市楼市萎靡不振,黄金白银冲高回落,艺术品市场水又太深,中等收入阶层虽小有积蓄,却苦于投资无门,无奈把钱存入银行被通胀吞噬,尽可能护住储蓄也成为了明智之举。

      面对“心的感冒”,你找到特效药了吗……

      插排:中等收入阶层养老到底要准备多少钱?取决于你怎样定义生活。例如,渣打银行对中国177位精英人群的调查表明,平均需要挣得370万美元(约2400万元人民币)方可富足退休。

      Tips: 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达2.3亿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1年8月3日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 o.4———聚焦民生》。报告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报告还指出,自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城市贫困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7%以上。

      报告将中国城镇居民中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恩格尔系数上下限界定为0.3到0.373。报告表示,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年均增长3.8%。北京和上海的中等收入阶层规模较大,分别达到了46%和38%,但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就一定大。

      报告还表示,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虽然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并且从2005年开始低于了60%,但仍在50%以上,所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而中国城市高收入阶层的比重呈缓慢增加趋势,仍未超过10%。 不过报告预测,从2010年到2025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将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将接近47%左右,在2023年前后可能突破50%,在2019年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可能首次超过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即所谓“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首次出现。

      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不及物价的攀高速度,中等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大大缩水。

      “虚胖”之忧

      文/本刊记者 郑鹏远

      父亲怕通胀,儿子怕加税。这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其实这句话是说年轻人有精力不怕通胀就怕政府多拿,而通胀对于老龄人影响大,所以父亲怕通胀,儿子怕加税。

      然而如今,担心通胀早已经不是老年人才有的忧虑。2009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直至今年7月份CPI再创新高。尽管首当其冲影响的是低收入人群,但也使得物价敏感人群正在向中等收入人群扩大。因为本轮价格涨幅比较大的品种,如成品油、出租车、鲜瓜果、家禽、鲜蛋、鲜奶、快餐、服装等,都是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集中消费区域。

      瑞信集团近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中等收入者通胀预期更强,而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悲观,通胀使得本已无忧的中等收入阶层变为“虚胖”。

      以食为天的“ipod”一族

      面对通胀引导造成的生活压力,一些中等收入阶层的白领们借用美国苹果产品iPod,把自己自嘲为“iPod一族”:即没有安全感(insecure)、压力大(pressured)、税负重(overtaxed)和高债务(debt-ridden)。在“iPod一族”看来,CPI连创新高,主要“推手”正是食品。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持续攀高,消费支出的增加牵动着亿万消费者的心。国家统计局计算CPI时,食品权重为34%,其次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居住占比为13%,交通通讯占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占10%,衣着占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占6%,烟酒及用品占4%。由此可以看出,食品类支出占CPI的比重最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粮食价格走势成为影响国内CPI走势的主要因素。

      虽然政策上,国内物价仍处可控,但8月份的经济走势仍不明朗,农业部发布的鲜活农产品监测数据显示,8月份截止到目前为止,只有水果价格有所下降,猪、牛以及羊肉价格依然高位运行,趋势依然不见回落。鸡蛋、鸡肉和水产品等商品价格则持续上涨。

      此外,本刊记者调研发现,此轮物价上涨中,水果、禽蛋、牛奶、快餐、交通、洗涤化妆、服装等日用品,教育培训支出,都在悄然走高。而恰恰是这些产品,在白领消费中占大头。但由于它们在CPI中权重较轻,其价格增长过快却不像粮油、猪肉那样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甚至根本没有进入政府视野。

      而上海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上海消费者信心调查则显示,今年二季度,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7,比上季下降1.3点,比去年同期下降5.7点。从不同收入水平看,二季度,高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3.4,比上季下降0.1点;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05.2和103.8,下降3.1点和1点。中等收入家庭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表明消费者对通胀的忧虑情绪已由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扩散。

      每况愈下的消费信心

      购买力下降导致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方式发生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购和团购的日渐流行。现在,许多城市中等阶层收入者不得不放下身段,学会经常光顾地摊和批发市场。物价不断攀高导致不少人“囊中羞涩”,这不仅带来了居民消费数量、层次的下降以及消费方式的变化,而且可能使中等收入阶层减少,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居民日常性消费行为趋向“节衣缩食、精打细算”。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对广东地区2000多名居民的抽样调查发现,高达八成受访居民预期2011全年当地物价“明显上涨”或“有所上涨”。其中,预期“明显上涨”的较2009年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高达63.9%的人表示有打算压缩日常消费支出。

      影响消费者信心回落的主要因素从构成总指数的5个分类指数变动情况看,整体经济、就业状况、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4类信心指数的下降是影响总指数回落的主要因素;耐用商品购买时机信心指数微升,主要是消费者对电脑、家电、家具等大件商品购买信心有所上升。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跌至近三年来最低点。物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加重了消费者生活负担,有相当多的中等收入阶层采取节衣缩食减少日常消费数量或换用廉价替代商品降低消费品质来应对物价上涨。这表明本轮物价上涨对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已造成较大影响,消费者对生活质量提高的信心不足。

      事实上,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通胀造成个人财产缩水的“重灾区”。为了应对通胀,让个人财产保值增值,他们冲杀在各种投资理财领域,炒股、买分红型保险、买银行理财产品。但近两年来,股市行情如“过山车”,个人资产找不到“避风港”,可以说是“不投资理财,存银行看着贬值心慌;投资理财,看着市场行情涨涨跌跌心更慌”。

      在2011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下,虽然房价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仍居高不下,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消费者购房意愿继续减弱。二季度,消费者购买住房信心指数再度下滑,创近三年来新低,为46.8,比上季下降2.9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1.7点。其中,对当前购房时机评价的现状指数为40.4,比上季下降3.2点,比去年同期下降18.7点;对未来一年购房时机判断的预期指数为53.2,比上季下降2.7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4.8点。

      微博评论:

      black1002 :农村人多养猪,抗通胀,全无敌

      vme01062127so: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民币不是全球自由流通货币,所以通胀风险只能中国老 百姓承担,不能像美国一样转嫁给全世界

      XGMCCWS:缴税和物价上涨都是一种皮鞭,要么缴税就控制物价上涨,要么物价上涨就停止缴税,如果 既缴税又物价上涨,那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

      ling3916:美国的物价比中国低很多,1分钱的硬币到现在还在流通,中国物价高涨,对中低收入的生 活压力很大,1角钱的硬币也基本不流通了,现在很多人都呼吁发行千元大票。

      插排:购买力下降导致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方式发生新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网购和团购的日渐流行。现在,许多城市中等阶层收入者不得不放下身段,学会经常光顾地摊和批发市场。

      Tips: 中国中等收入者通胀预期更强

      瑞信集团近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预计8月物价上涨的比例,比上次调查时有所扩大,从收入阶层看,中等收入人群的通胀预期更为强烈。瑞信于7月进行的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认为物价在8月将持续上涨,占总人数比重较6月调查时增加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本地居民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32%的受访者预计8月通胀保持平稳,较6月调查减少7个百分点,表明6月持中立态度的人现在转为悲观。

      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的购物经历都不愉快。虽然政府强调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但是蔬菜和肉类价格仍在上涨,特别是猪肉。受访者质疑这些措施能否生效。在这方面,保持中立态度的人减少了。通胀预计在中等收入人群中更为强烈,仅有30%的高收入者和11%的低收入者预计8月物价上涨。

      从年龄阶层看,年轻人和中年人相比老年人对通胀更悲观。43%的18-29岁受访者,以及41%的30-45岁受访者以及4%的56-65岁受访者预计通胀将上升。

      与6月相比,7月认为房价将上涨的人数也增加了。瑞信的报告称,45%的受访者预计房地产价格会上涨,比6月调查时增加了9个百分点。

      按年龄分组,30岁-45岁的受访者中,有58%的人对近期的收入和工作表示悲观。他们仍然面临来自同辈人的激烈竞争。按收入分,低收入者更加担心收入和工作,而中高收入者对未来工作和收入持积极、中立和悲观态度的人数几乎相同。

      过养老问题么?经济条件、身体状况、自我去处面对面种种困境和问题,你肯定认真的考虑,不管你是50岁,40岁还是30岁……

      这样的困惑,你有么?

      在高企的房价和支出收入差距及通胀下,赡养老人及个人养老问题会不会压垮中产阶级的我们?

      冯歆的焦虑

      今年34岁的冯歆是一家保险公司的部门经理,夫妻俩家庭年收入20万元左右,有车有房。刚刚习惯有孩子的生活的夫妇俩紧接着开始为赡养老人发愁:把父母们接到北京后住在哪?家里70多平方米的住宅无法容纳两家老人。

      冯歆出生在沈阳。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落脚工作,男朋友进入一家事业单位。2005年初,两人结婚了。双方家长各拿了10万元给他们买了房子,当然每家也都借了两三万,两家的借款都还了一年多。结婚时,夫妻俩每月一共赚5000多元钱,每个月要还掉1500多元的房贷。

      现在,冯歆每月税后收入8000元左右,老公月收入不到7000元。冯歆老公单位有个“关系幼儿园”,一个月孩子开销1000多元。2009年,小两口花了15多万元买了一辆车,如今家里也就十多万存款。

      冯歆的父亲已过世,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冯歆打算把母亲接到北京来生活,现在把老太太接到北京,还不是难事可以和孩子住在一个房间。但是等孩子过两年上小学时,这么安排就有些困难了。由自己的母亲,冯歆还想到了早晚也得把公公婆婆接来北京,他们决定先在北京找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二人觉得郊区适合老年人居住,空气清新且安静,于是去燕郊看了房子,经过实践,在工作日从这里至少要1个半小时才能到北京东部城区,而且房价每平方米就已超过了万元。这样,适合两口人居住的建筑面积50平方米的房子要50-60万之间。通过调查,密云、平谷、房山、怀柔都是这个价钱,“大兴、通州就更不要说了,而且房子不能买再小的了,不然孩子周末去玩也没地方住”,冯歆有些失望。本来他们还考虑了远郊地方,可是一想到其它方面尤其是医院等设施都不全面,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冯歆夫妇,也考虑到了换房的方法。他们现在的房子可以卖每平米不到3万,如果想换个130多平方米的三四居的大房子,贷款80多万,还20年,这样就可以解决一家老小的问题。但如果老人们把房子卖掉到北京来养老,用冯歆老公的话说:“钱到北京就没影了。”

      其实,对于冯歆夫妇来说,房子还是勉强能买得起的,但是面临他们问题不仅仅是承担父母的养老问题,还有孩子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的现状,至于自己的养老问题,我已经不敢想了,以后再说吧。”

      国外中产也忧养老

      较比中国,国外的大部分国家,如欧美的中产阶级过得还算滋润。不过,就现在而言也并非能悠闲度日。今年28岁的南希边工作边攻读博士学位,来年毕业,丈夫在一家跨国公司。夫妇俩有两个孩子,他们算是典型的比利时的中产阶级。

      他们婚后在市郊买了房子,各种手续办下来花了不到10万欧元。南希说,他们税后的月收入有3000多欧元,只靠自己也负担不起,还得靠公婆帮忙在银行抵押贷款。现在房子每月的月供占了日常开支中的很大部分,另外让她感到有压力的还有两个孩子上托儿所的费用。

      南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早出晚归,回到家后还要做饭打扫卫生,安顿两个孩子。

      不仅有这些烦恼,南希还忧虑养老问题。她说,欧洲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各国政府的养老金支出日益庞大,公共财政不堪重负,不少国家都在考虑进行养老金改革,或者提高退休年龄,或者减少养老金,因此要想保证退休之后的生活质量,早做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

      微博评论:

      平凡: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到2075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一面是老龄人数节节攀升,一面是养老金缺口渐渐拉大,面对这种让人窒息的逆向断裂,我们不得不寻思:有朝一日,当我们垂垂老矣,谁来为我们养老?

      青稞:这还真是个问题,不过还没好好考虑过,妈妈爸爸现在还有能力养活他们自己。在制度真正能为老百姓承担一部分负担之前,我想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加油赚钱了!

      Tips:

      养老困局的根源

      覆盖面窄 ——包括4000多万已退休人员在内,我国上年末的参保人数只有1.6亿多人,仅占城镇人口的30%左右,不及劳动力人口的15%,覆盖率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

      历史包袱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养老、退休是由单位和国家包下来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和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都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那么他们的“养老钱”从何而来?这个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在职职工肩上。

      养老保险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从近几年改革的实践看,“统账结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

      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城镇退休人员将达到7000万人,2020年,将超过1亿人。到2030年,预计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率将会达到24.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8.5个百分点。

      提前退休——在过去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困难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严重,特别是为安置富余人员,大量职工提前退休,将负担转嫁给养老保险。

      近期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5%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

      沉重的“儿女债”

      文/季志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孩子是花钱的“主力军”,所以老话说儿女是父母前世的债。如今“儿女债”越来越重,不少人感慨有了孩子后变身为“孩奴”。养育子女到底要有多大花费?

      从怀孕到生产,最少准备2万元

      陈女士一家三口住在北京回龙观,她一名软件工程师,税前年薪14万,丈夫任职于某外资企业,年收入30万左右。2007年,在儿子豆豆出生前,家里购买了一辆车,“总价19万,有车后去医院也更方便一些。这算是孩子出生前最大的一笔开支了。当然,这不能算入养孩子的常规成本。”

      准备怀孕时,陈女士先去医院咨询检查,体检和药物加起来花费一千多元。怀孕后,多次产检大约花了3000元,买防辐射服、孕妇装等大约花了2000元,为婴儿准备的床、推车、床上用品、玩具、奶瓶等估计有5000元。生孩子住院7天,花了7500元,还另外支出了镇痛药物、红包费等1000元。

      “从准备怀孕算起,到孩子出生离开医院,最少要准备2万元。”陈女士说,从身边朋友和同事的情况看,这样的费用支出在上海、北京、广州基本上已经算是“最低标准”了。“这是4年前的价格,经过多次涨价,如今费用会更高。”

      如果父母要求比较高,比如选择私立的合资医院生产,那么分娩费用可能就是以数千甚至上万美元计算了。从怀孕到出生当天,整个“十月怀胎”的过程大概需要准备近10万元人民币。

      生孩子后,如果选择月嫂照顾最初的两个月,开支大约要增加5000元/月;如果进入专门的高级“月子”理疗中心,那么起码又要3万元。

      0-3岁,20万元算中等

      陈女士说,孩子出生后,因为母乳不够,需要添加奶粉,每月需要4—5罐900g进口奶粉,尿不湿的消耗量也很大。随着孩子长大,奶粉和尿片钱明显减少了,但是其它费用开始增加,比如每周末陈女士都会带着孩子出去玩,经常参加亲子班,每年各种费用加起来有3万元。“对于中等收入家庭的婴儿,普遍都是这样。”

      保姆费用也是一笔大开支。现在一般住家保姆工资要2000元/月,算上平时的“过节费”以及增多的生活开支等,一年也要3万元。

      还有一项不定时的支出——医疗费,更令家长头疼。“说实话,养孩子的所有费用中,最不可预算的,就是孩子生病所花的钱。”在儿童医院,一位妈妈说,孩子3岁前抵抗力差,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去趟医院。“孩子小,抵抗力弱,经常感冒发烧。一个小小的感冒,可能要去两三次医院,验若干次血,做若干次检查,输若干次液,开若干种药,每次起码要花两三百元。孩子2岁时因为肺炎,住在儿研所一个星期,一共花了近6000元。”

      算下来,孩子出生的头三年要花费20万。

      3-6岁,至少9万元

      孩子上幼儿园后,最主要的费用当然是幼儿园的教育费用支出。由于“公立的挤不进去,纯贵族价格太高”,在民办幼儿园中,一般中等收入家庭青睐收费2000元至4000元/月档位的幼儿园。比如在北京回龙观居住区,中等收费的幼儿园要2000元/月。公办幼儿园中的“一级幼儿园”或“示范”幼儿园,虽然名义上收费较低,不到千元,但是要想进入,除了排队找门路,还需交纳数万元不等的赞助费。

      在幼儿园阶段,另一项大开支是家长带孩子出门的休闲娱乐活动费用,一年下来花费不会低于1万元。

      仅计算这两项开支,三年幼儿园期间至少要花9万元。

      6岁后,教育投入无止境

      通过简单的加法,可以计算出,一对夫妻从计划怀孕子到把孩子养到6岁,将花费31万元,即便不请保姆,也需要22万,平均每年支出近4万元。对一个中等收入家庭来说,这笔开支大不大?按照8月3日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等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在11.19万元和4.86万元之间。也就是说,即便以收入最高值11.19来衡量,养孩子的开支将占到近40%。

      一旦进入上学阶段,养育孩子的成本更多在于“教育”。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在中国把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养到18岁,平均要花49万元。然而若要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实际费用将大大提高,比如出国游学费等,大部分家庭要准备70-90万元左右(基本费用+择校费用+其它教育支出);如果选择更高一些,则要130万元以上。面对这将近百万的开销,身处大城市的“孩奴”们表示压力很大。

      对于大部分中等收入家庭来说,育儿压力之大超乎想象。陈女士说:“1999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月薪才1000元,月月光,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工资涨到七八千,没想到现在拿着万元的工资,压力还是那么大。邻居的孩子上1年级,光报兴趣班一年就花了10万,赶得上我一年的工资了。虽说各家有各家的养法,但肯定会影响自己,会想自己的孩子要不要报,会不会落后别人?”

      子女,在带给父母欢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近期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5%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即使政策允许,仍有45.3%的家庭会因为育儿压力太大而放弃生育二胎的机会。如今“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不想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微博评论:

      年花12万的彤彤妈妈:在美国中产阶级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大概为$23500。在北京,我为9岁的女儿统计了一年的费用,是121000元整,包含保姆费用45000左右,钢琴课7000元,拉丁课3000,迪斯尼英语课16000元,文具衣物等15000,每年暑假旅游2万左右。

      “为幼儿园打工”的刘女士:去年托人找关系,排号大半年,她把孩子送进了一家知名的公立幼儿园。赞助费、托管费,再加上伙食费等,孩子一个月就要花掉四五千元,月薪6000余元的刘女士说:“现在我就是个‘孩奴’,相当于在给幼儿园打工。 ”

      插排:社科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在中国把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养到18岁,平均要花49万元。然而若要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实际费用将大大提高。
      引言: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有一点资金、谈不上富裕,需要考虑自己的资产怎样才能追得上通胀的步伐……

      投资:无奈中的抗争

      文/本刊记者 冯娜娜

      案例一:

      孙先生,33岁,某名牌大学金融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银行,解决了北京户口。工作兢兢业业,年收入约为15万左右。

      工资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消费方面,主要集中在房租、油费、车贷以及日常消费上。其中房租和车贷是大头,房租大约需要2000元,油费每月大约需要花费600—700元,日常消费的话,周末的休闲活动以及参加一些聚会每月的花费大概在1000多元。收入减去支出总体上每月都还会有一些盈余,这部分盈余就都被孙先生用来做股票投资了,不过最近行情不好,亏损较为严重。

      其实,对于购房问题,孙先生曾有过几次考虑。

      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孙先生考虑购房。2009年年初,当时的房价正处于下跌通道,孙先生认为房价还会继续下跌,另外,加上与女友对买房问题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所以,就错过了在现在看来是最佳的一个买点。

      第二次考虑购房问题是在2010年春节后,孙先生陆续看了一些天润福熙大道和华贸城的房子,但考虑到房子距离工作单位较远,并且都是高压线,不安全。所以没购买。

      不过从现在了解的情况来看,天润福熙大道2010年开盘时,仅售18000元/平方米,至去年12月开盘销售均价已达25500元/平方米,半年后再涨至30000元/平米左右。面对来势汹汹的楼市调控和销售困局,房价并未降低,反而有上升趋势。

      孙先生说:“那个时候如果努努力,还是可能有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的。现在看来,有点遥遥无期了。”

      对于现在的购房问题,孙先生说:“房子我现在还是会看看,再涨的话更买不起了,也就更无所谓了。不过我觉得房价应该会有一个完整的周期,迟早会跌的,而且跌得很惨,就是不知道等我买房的时候是在山顶还是在半山腰上了。”

      问及孙先生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孙先生说“从现在的情形来看,还是希望在目前的震荡市场上获得持续的收益。如果有创投的机会,还是希望能投资实业,这样更踏实,也更有成就感。”

      案例二:

      王女士,41岁,在其十几岁时来到北京,先当兵,后退役。离开部队后,开始做销售,销售的工作一下进行了十年。在这十年中,王女士结了婚、生了孩子。然后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收入尚可,每个月的支出大项主要有一小部分用来给孩子买基金;一部分用来买衣服、化妆品以及美容;其余的大部分则用来扩展公司。

      生活美满,孩子健康,没有房贷的压力,经济条件也尚好,还有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书画,也小有收益。

      这样的生活恐怕让很多人都很艳羡,但是王女士却经常夜不能寐,亲戚问她原因,她说,在想怎么赚钱。

      细问来才知道,因为现在的经营模式和客户渠道还不稳定,比较没有保障,王女士正在想办法怎样更快地让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这样的情形有很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投资者希望自己可以拨开迷雾,寻觅到一条从“中等收入”通往“富有”阶层的通道,他们希望像企业家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者像巴菲特、索罗斯一样找到投资的精髓。

      但现在的投资环境是怎样的呢?

      楼市受到抑制,限购令不断蔓延;A股不断表演着震荡行情,股市江湖,是风险也是机会,投资者于中沉浮,割肉有之,收获有之,当然煎熬亦有之;艺术品市场迷雾太深,或者火眼金睛才能分一杯羹……这样的行情之下,资金像是冲出大坝的洪水,集中涌向了黄金市场,于是不到一个月内,黄金冲到了一个让人咂舌的地步。

      但这样疯狂的黄金行情可以让投资者兴奋吗?似乎也不尽然。

      从历史上看,黄金最为疯狂的时候,金价从1979年8月登上300美元至1980年1月23日创出高价850美元,5个月时间涨幅超过200%。然而,金价突破850美元后却快速回落,最终跌落到300美元才停止。巴克莱亚洲策略师ManpreetGil也指出,金价在过去数年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和20世纪80年代黄金价格走势相似。一旦市场信心转好,金融市场对黄金需求降低,可能导致金价出现大幅下跌。

      事实上,在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很大一部分的“中等收入”者并不愿意将自己划入这个行列,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情况、投资情形不应该是“中等收入”者应该有的状态。

      中等收入群体有一定资金,无法像高收入群体那样可以在不断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资产类型和结构以达到平衡风险获取收益的目的,“中等收入”者因为生活中的投资、住房、消费而受到牵制,所以,“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去找寻一些渠道去进行投资,以改变这种被牵制的力量,以保证自己的财富不被缩水,力求让自己的资金增长可以追得上通胀的步伐,于是在很多时候面对现实,则不得不陷入一种投资的“忐忑”境地,进退维谷。

      链接:微博评论

      1、担惊受怕的不止低收入者,也包括中等收入群体。储蓄资产负收益产生的压力逼着中等收入群体到处投资,从房地产市场到股市。通货膨胀推高了中国股市,还使大家异常迷恋黄金。

      2、中等收入群体大多上有老、下有小,低廉的工资和畸高的房价几乎剥夺了他们再教育、投资、创业的再发展能力和上升途径,消费乏力,上升不成,遂变“下流”。如果说日本的中产阶层是“年老体衰”,我们则是“未老先衰”。
      张爱玲在《钱》一文中讲:“有些东西我觉得是应当为我所有的,因为我较别人更会享受它,因为它给我无比的喜悦。眠思梦想地计划着一件衣裳,临到买的时候还得再三的考虑着,那考虑的过程,于痛苦中也有着喜悦。钱太多,就用不着考虑了;完全没有钱,也用不着考虑了。”这种拘拘束束的苦乐便是中等收入的写照。

     
京ICP备09100613号 版权所有:北京好心好运科技服务有限公司